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员风采 >> 正文

【学习劳模好榜样】杨懿敏:爱在“点滴”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7-27 [来源]: [浏览次数]:

“叮咚,叮咚,13床呼叫……”

当护士站的呼叫器再次响起,杨懿敏匆匆放下还没写完的值班记录,端上早已备好的液体直奔病房而去。

“病人的呼叫就是命令,不能有丝毫懈怠。”在绥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杨懿敏看来,护士必须熟悉每个患者的护理要点,从用药管理到康复指导,从心理照护到应急处置,每一个细节都诠释着护理工作的深度与温度,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2011年5月,杨懿敏怀揣着对护理事业的无限憧憬,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先后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绥阳县人民医院任职。14年来,她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用爱与责任,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用仁心让患者安心

“护理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初入职场的杨懿敏,在工作中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在工作之余则钻研各类护理书籍。经过不懈地学习与实践,她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各项护理技能,并积极参与进修深造,先后取得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科护士、中华护理学会静疗专科护士资质以及贵州省护理管理干部培训证书等,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有杨护士在,我们很有安全感。在医院两年多的治疗过程中,她的精湛技术和贴心服务,让我感受到家人般温暖。”患者陈女士表示,杨懿敏的专业素养和医者仁心,让她在艰难的治疗过程中多了一份信心和安心。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杨懿敏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的健康是自己工作的最大动力。14年来,杨懿敏累计护理患者超过20000人次,其中危重症患者占比达30%以上。面对每一位患者,她都精准实施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通过精心护理,她所负责患者群体的并发症发生率持续降低,患者满意度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

用匠心带动创新

“感谢杨护士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在家中也能得到专业的护理。”患者田先生说,他家住农村,治疗结束后带着PICC导管回家,由于当地缺乏专业护理,导致出现了导管堵塞。杨懿敏得知后,立刻与社区护士联系,并指导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延续护理计划,使他的病情得到及时康复。

“护理工作不仅要靠经验,更要靠科学。”杨懿敏告诉记者,在基层社区,许多患者对PICC导管的护理知识匮乏。因此,延续护理对携带PICC导管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杨懿敏勇担重任,主持了《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在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项目,她多次带领团队深入社区走访患者,并构建起覆盖12个社区的护理服务网络,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最终这个项目的成功运用,使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近20%,同时医院护理服务满意度从88%提升至96%。

因表现突出,杨懿敏受邀参与了省级课题《基于循证的血液病患者腔内ECG引导PICC尖端实时定位技术的项目管理研究》项目。在课题研究中,她与团队成员一起,深入病房,收集大量临床数据,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最终成功将PICC置管的成功率从85%提升至99.2%,导管异位率从15%降至2.8%。

用耐心接续传承

“杨老师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耐心。”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学生唐冬梅说,在一次静脉输液操作练习中,由于过于紧张,导致操作失误。杨老师见状,没有丝毫责备,而是细致讲解每个步骤及要点,并边讲边演示,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操作练习。

在教学工作中,杨懿敏始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正式进入护理岗位前就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截至目前,她先后培养了1500多名护理专业学生,为贵州省护理专业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

2024年,杨懿敏积极响应国家医疗资源下沉政策,主动参与对口帮扶计划,先后赴绥阳县黄杨镇卫生院和蒲场镇卫生院开展驻点帮扶工作,积极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专项培训,帮助主导建立各项护理标准化流程。这不仅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护理质量,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护理人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4年来,杨懿敏多次被评为年度优质护理先进个人,并先后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2025年获“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护士的工作就像输液瓶里缓缓滴出的药液,在时间的褶皱里,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点点滴滴的爱去守护生命的长度。”杨懿敏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