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建党100周年 >> 正文

【学党史感党恩(11)】“眼镜红军”与私塾先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3-17 [来源]: [浏览次数]:

在老坟嘴教私塾的孙先生年届不惑,无妻无子,家徒四壁,住在刘幺奶让出来的两间旧草房里,就靠教那么十三四个学生换点粮食度日。关于他的身世,乡民们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本是有妻室的,结果妻子贪财被人拐走了;有的说他对女人太挑剔,错过了“季节”,至今还是个“老童子”;还有的说他在老家四川时和一个大财主家的女儿相爱,财主嫌他穷,不同意他们的婚事,等了几年两人才私奔到镇远来教小学。之后,一个国民党军团团长带兵经过镇远时把他的爱妻抢走了,他从此为寻仇四处流浪,最后沦落到在老坟嘴的私塾教书。最后这一说也许可信,因为乡民们发现,只要谁提到“遭殃军(指国民党军队)”,他就似乎忘了自己是文化人,总要破口大骂。乡民们也恨国民党总是来抓丁派款,每每听到孙先生的咒骂都感到很解恨;加上乡里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也需要他去帮人家写副对联、记个账什么的,因此,孙先生虽是异乡人却很受乡民们喜爱。

听到红军要来,国民党的反动谣言也在老坟嘴传开了。有些人害怕,想拖家带口出去躲一阵子,孙先生见了则说:“人家红军几千里外来这里,与你我这些平凡百姓素不相识,更无仇无恨,为啥要杀人放火呢?真为抢钱财人家为什么不去大都市,咋偏来这又远又穷的山沟沟呢?”大家觉得孙先生的话有道理,于是都安下心来各自忙过年的事。

红军到老坟嘴那天,是个难得的晴天,比前些天暖和不少。大部队继续前进,只有殿后的少数红军留在老坟嘴。大家看到留下的红军不仅没有“杀人放火”,还有说有笑地清扫小街,帮当街的人家挑水。当红军听说孙先生对待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的态度时,都夸赞孙先生不愧是“秀才”,有文化、明事理。

傍晚,有三位红军从弯院边出来,在老坟嘴小街上巡视。返回的时候,他们也许是被孙先生住的草房门枋上还残留着的半副旧对联吸引了,便凑近去看。对那“家无隔夜粮”几个字细看一阵后,其中一位瘦高个、戴眼镜的红军找住在对门的王绍培的父亲打听,得知对联是孙先生写的,三位红军就请王绍培的父亲一起走进孙先生的旧草房。

才进门,那位“眼镜红军”便像呼喊老朋友似的喊道:“孙先生,我们路过贵地来拜访您啦!”孙先生正在灶房的火炕上煮饭,忽听红军来拜访,立即把锅从火炕上抬开,跨进堂屋里。三位友好的红军一见到孙先生便主动伸手握住他的手,就像久别重逢一般。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孙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该说什么,好半天才反应过来。随后,孙先生和王绍培的父亲一起搬凳子,请三位红军去火炕边烤火。落座后,孙先生欲敬烟无烟,欲敬茶无茶,十分局促不安。

“眼镜红军”却表现得若无其事,首先开口说:“孙先生,您那对联上的字是柳体脱胎,写得真有骨气呀!”另一位红军接过话头说:“孙先生人也有骨气呀,在这儿教孩子们知书识礼,真了不起!”一阵谈笑声驱散了孙先生的窘态,他定了定神,仔细打量眼前的三位贵客,品着他们的话,才第一次亲身体会到红军的睿智、正义和亲民。他们绝不是国民党宣传的“匪”,一种相见恨晚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眼镜红军”带着川味的口音,更使孙先生产生了“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向三位红军倒出不少苦水,倾吐了他的想法,眼眶湿润润的。

红红的火苗在火炉中不停跃动,三位红军静静听完,“眼镜红军”才说:“像孙先生这样受贫穷、受压迫的民众,我们中国还有亿万。共产党领导红军打天下,就是要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让穷苦大众不仅有衣有食,还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让如孙先生这样的人更好地为国家效力。那样的时代,孙先生一定能见到。因为是路过,我们的‘龙门阵(聊天)’就先摆(聊)到这里吧,后会有期。”说着站起身来,从内衣袋里摸出一块银圆塞到孙先生手里,见他不接受,另一位红军随即伸手紧紧压住了孙先生手和他手中的银圆,说:“我们和孙先生有缘相见,这块银圆只当留作纪念,后会有期。”孙先生含泪目送三位红军走出大门,见他们带着长长的队伍越去越远,不禁泪流满面。

“眼镜红军”刘伯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绍培的父亲虽然已经老眼昏花,但每每见到刘伯承元帅的照片时,他总说那时去拜访孙先生的红军中有一位真有点儿像刘元帅。

来源: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贵州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编写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