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建党100周年 >> 正文

【学党史 感党恩(2)】湘鄂挥戈壮哉行——周逸群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3-02 [来源]: [浏览次数]:

周逸群曾说过:“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的铮铮誓言,也还犹在耳畔萦绕。这位毕生为党工作、对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下雄浑壮丽的英雄赞歌。

一、热血男儿志气宏

周逸群(原名周立凤),贵州省铜仁市人,家境殷实,父母早亡。1905年,周逸群进入叔父周自炳创办的新式学堂——城南小学学习,191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次年考入贵阳南明学校中学部,期间他所著的《诸葛亮辅汉于蜀论》一文,被评为全校优秀文章,载于《南明杂志》创刊号,其间发表的《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等文章,也广受师生好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周逸群怀着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和仇视,和同学们一同走上街头,成为了一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战士。1919年,为了向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周逸群东渡日本,继续求学。在日本,他开始认真研学马克思主义,探求中国革命的可行道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武装斗争的思想在周逸群的脑海中萌生。留日期间,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贵州籍同乡毛景周,并与之一道在1923年回到祖国,于湘黔边界开启了武装斗争的初次尝试。由于军阀混战的情况十分复杂,武装斗争憾未实现,怀着愤懑之情,周逸群重返上海,寻求另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二、创刊从戎皆苦心

受《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的影响,周逸群决心用自己的笔来传播马列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他一方面为上海《新建设》等杂志撰写文章,一方面联合从日本回国的几位贵州籍青年,在上海创办了贵州青年杂志社,发行《贵州青年》旬刊。

1924年,周逸群从上海来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学习。不久,经鲁易和吴明(陈公培)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周恩来共同担任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在特别支部的领导下,他与周恩来密切合作,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周逸群与李劳工、蒋先云等共产党员倡议成立了革命群众团体组织“火星社”,后又组织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搭建了团结革命军人的阵地和桥梁。

1925年,周逸群从黄埔军校毕业,留任“青军会”主席。随着“青军会”会员的迅猛激增,以蒋介石、戴季陶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既痛恨又恐慌。随着“中山舰事件”的血腥爆发,“青军会”也被勒令解散。根据党组织安排,周逸群到国民革命军政治训练部工作,协助周恩来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三、赤胆忠诚为革命

1926年7月,奉党中央指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长的周逸群,带领由30多名共产党员组成的北伐军左翼宣传队来到湖南,到国民革命军第9军工作。途经常德时与第9军1师师长贺龙一见如故,并在此后共同革命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经请示党组织并获批准后,周逸群留在第9军1师工作,任师政治部主任。根据党的指示和贺龙的要求,周逸群着手改造部队。他在湖南澧县开办了政治讲习所,培养干部和战斗骨干;在军内建立政治工作机构并选配人员,扩大党的政治影响;深入部队和人民群众中作报告,宣传北伐的任务及其政治主张。在周逸群的帮助下,贺龙和他带领的部队面貌焕然一新,更加倾向革命,也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贺龙率部脱离第9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周逸群仍任师政治部主任。独立15师在讨伐奉系军阀的过程中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回到武汉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

为回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决定举行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正式打响,周逸群参与指挥作战,全歼敌指挥部警卫团,后又指挥第3师教导团和第6团,重创敌精锐部队,起义军顺利占领南昌。经与周逸群长时间的相处,贺龙逐步走上了信仰共产主义的道路,并曾多次向周逸群提出入党请求。在部队按原定计划从南昌撤离途中,考虑到贺龙入党的时机业已成熟,周逸群与谭平山介绍贺龙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主持了入党宣誓仪式。

1928年1月,党中央决定派周逸群与贺龙前往湘鄂边区,支援和壮大武装斗争的革命力量。在湘鄂边活动期间,周逸群带领部队不失时机地开展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经近半年的工作,鄂西特委所领导的革命力量扩大到23个县,洪湖地区的万山丛林之中,升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

随着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周逸群根据党的指示,将鄂西地区的各县游击队统一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并担任总队长。1930年2月,根据中央进一步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建立,孙德清任军长,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在鄂西特委和周逸群等人的领导下,根据地迅速扩大,迫切需要加强苏区建设。为此,周逸群召开了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鄂西联县政府并亲任主席一职。

1930年7月,红6军与贺龙率领的红4军在公安县陡堤湖胜利会师。随即,两军前委召开联席会议,统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红二军团迅速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四、血洒洞庭慰后人

正当周逸群、贺龙率领红二军团稳步施行开辟鄂西北根据地的方针时,“左”倾机会主义者统治了中共中央,并作出武装夺取全国中心城市的错误决定。

1930年9月,邓中夏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号令军团以夺取武汉为目标。周逸群坚决反对这一错误决定,请求党中央重新考虑。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掌握着话语权,周逸群的建议未被采纳,反而被撤销了鄂西特委书记一职。在“左”倾主义者执行错误的军事路线期间,红二军团主力遭受重创,党和红军的前途命悬一线。为保卫洪湖根据地,周逸群和特委采取紧急措施,带领根据地军民,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拼搏。通过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收复了部分失掉的洪湖革命根据地。

1931年3月,中共中央派夏曦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夏曦执行“左”倾错误方针,将湘鄂西特委改为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并任书记,撤消了周逸群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和联县政府主席等职务。再次遭受“左”倾错误路线打击的周逸群,含泪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洪湖苏区,到江南开辟新的洞庭湖革命根据地。

1931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返回江北汇报工作,在岳阳县贾家凉亭不幸遭遇敌人伏击,壮烈牺牲,时年35岁。

周逸群曾经的革命战友杨秀山将军曾为其写下这样的诗句:湘鄂挥戈壮哉行,不忘火种传播人,风雨同舟共济世,后继勖勉忆深情。

周逸群具有追求抱负、为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崇高品格。在国破山河在的特殊年代,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正确道路,他耗尽心力在艰难困苦中开辟出一片革命的新天地。周逸群具有捍卫真理、与错误言行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他将个人荣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绑在一起,襟怀坦白,绝不盲从,敢于同“左”倾错误路线作坚决的斗争。

周逸群具有舍生忘死、为党的事业勇敢献身的英雄气概。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敌后根据地的建设中,他总将生死置之度外,“愿为工农革命,洒热血一腔”。周逸群是“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他一生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感谢像周逸群一样的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他们的牺牲必将换来宏伟事业的薪火相传。

来源:

2016年6月25日《贵州日报》第二版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湘鄂挥戈壮哉行不忘火种传播人——纪念周逸群诞辰120周年》,编写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