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校首页 学院首页
专业致用

教研科研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致用 > 教研科研 > 正文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深耕区域沃土,精准赋能企业技术升级

时间:2025-09-28   来源:    阅读: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区域经济的腾飞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我院作为一所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深知肩负的时代使命。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作为装备制造类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通过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了“课程-人才-产业”紧密衔接的育人生态,在助力本地企业技术升级、提质增效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一、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优化课程内容

我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为此,《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团队主动走出校园,深入本地区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进行常态化调研。通过与企业技术负责人、生产一线工程师座谈交流,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的追踪分析,我们精准把握了区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装备制造人才的新要求,重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当前及未来的技术需求高度契合,实现人才培养的“超前半拍”。

二、 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为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我们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了“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真实场景”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持续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校内机械制造实训中心。中心配备了涵盖从普通车铣到多轴数控加工中心、从三坐标测量机到数字化设计软件的教学设备,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从图纸到成品的完整项目训练,培养严谨的工程意识和规范的操作习惯。

1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区域龙头骨干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嵌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讲授特定工艺难题的解决方案;定期组织学生赴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生产一线感受技术变革的脉搏,锤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校企协同、工学交替”的模式,有效缩短了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适应期,实现了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贡献的目标。

三、 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彰显课程社会价值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在校学生,更延伸至广大区域企业。我们积极发挥课程师资团队和实训资源的优势,面向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服务:

技术培训与技能提升: 为企业在职员工提供数控技术、先进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定制化培训,帮助企业提升现有员工的技术素养,适应技术升级要求。课程教师团队多次受邀为本地企业开展内训,获得良好反响。

2  学院教师为贵州航天天马公司开展技能考核培训

技术咨询与工艺优化: 针对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如工艺改进、效率提升、成本控制等,课程团队依托专业优势,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攻克技术瓶颈。例如,黄泽界、杨莹等教师协助贵州贵福春茶业有限公司研发茶叶揉捻机、茶叶杀青机等设备,形成产学研用良性互动。部分合作成果已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

3  学院教师为贵福春公司研发的茶叶揉捻智能生产设备

资源共享与平台共建: 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有序向合作企业开放部分先进实验实训设备,缓解中小企业研发检测设备不足的困难。同时,积极参与区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共享课程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

通过上述举措,《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已成为连接学院与区域企业的重要纽带。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入,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直接的技术服务,则像“及时雨”一样,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许多合作企业反馈,我院该课程的毕业生和技术服务,对他们的自动化改造、智能化升级进程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结语

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始终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这一核心使命。未来,我们将继续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和区域产业规划,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拓展服务领域,努力将课程打造成为区域企业信赖的技术技能人才摇篮和技术创新服务基地,为助推区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贡献我们高职教育应有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这门课程必将在服务区域企业技术升级的宏伟画卷中,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