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遵职要闻 > 正文

青春赋能振兴路 技能服务暖民心|学院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侧记(六)

作者: 摄影: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7-31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近日,我院汽车工程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石门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红色文化传承、专业技能服务、特殊群体关爱三大主线,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践行担当,在乡野间书写了一曲青春助农的动人篇章。

红色研学:触摸历史脉络汲取奋进动能

实践团首站聚焦当地红色文化与历史遗产,在沉浸式调研中探寻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师生们走进凤冈县玛瑙山古军事营盘,一座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清代的军事堡垒,穿越层叠石墙,触摸数米高的石砌围墙,细看延绵万米墙体上枪眼,聆听地下秘洞攻防体系的设计智慧。古人依托山体构筑的立体防御工事,让同学们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E485

“清代武生钱青云毁家立营守护乡民的故事,至今仍在村里流传。”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述,师生们深切体会到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在凤冈县大夷州博物馆,团队参观青铜兵器、汉代陶器等文物,非遗展区的织锦等传统工艺更让大家驻足良久。“这些文化资源是乡村的根与魂,既有历史价值,更有开发潜力,能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带队教师邱思雨说道,也道出了团队对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发展的深刻思考。

34E95

3FB64

多元实践:立足技能优势服务乡村肌理

带着对乡土的认知与热忱,实践团兵分几路,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引擎”。环境治理组,手持扫帚、铁锹、铲子等工具,对村内街巷、河道沟渠及公共场所开展地毯式清理。师生们不怕脏累、分工协作,彻底清除每一处“顽疾”,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以前垃圾堆在门口堵心,现在沟清了、路净了,心里头亮堂多了!”石门村村民王大爷感慨道。

377D0

33345

65968

45073

蚕桑实践组则深入当地蚕桑基地,调研产业规模、产量效益与发展现状,探寻 "小小桑蚕织就致富梦" 的密码。在基地负责人安烈的指导下,师生们参与桑叶采摘、蚕室消毒等作业,在体验现代化蚕丝生产流程的过程中,真切感悟“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内涵。当看到传统养蚕技艺与智能温控、科学育种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时,团队成员备受鼓舞,更坚定了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的信念。

24BFE

2CD0D

此外,便民维修组发挥专业所长,为村民检修电器 30 余件,小到台灯、电扇,大到洗衣机、电饭煲,都被一一排查修缮。同时,成员们通过案例讲解、现场演示等方式开展安全用电宣讲,将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落到实处。“能用技术帮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参与维修的阳大庆同学说道。

290F9

温情守护 :聚焦“一老一小” 传递青春温暖

针对乡村留守群体的实际需求,实践团开展了系列关爱行动。在村校,结合夏季溺水事故高发的特点,实践团以趣味问答、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防溺水宣传,通过现场演示自救方法,强化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不能私自下河游泳,遇到危险要大声呼救……”孩子们在互动中牢记安全要点,为暑期安全筑牢防线。活动尾声,团队捐赠的 60 套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让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

1F40F

2A139

2CDB3

2A773

在镇养老院,成员们带着扫帚、抹布等工具,细致打扫房间、整理床铺、擦拭窗台,为老人们营造出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有的围坐老人身边,用当地方言拉家常,耐心倾听他们讲述生活故事与人生阅历;有的开展一对一的宣讲,用通俗方言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与老年人权益相关的条款,普及防诈骗知识。最后,一场精心筹备的文艺节目温情上演,合唱《东方红》等经典红歌时,老人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成为对这份温暖最真挚的回应。

2C70D

37D6F

23218

20FF1

从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到专业技能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再到对特殊群体的温情守护,实践团的每一步都扎实而坚定。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代青年既能在书籍里沉淀思想,更能在乡野间生长出改变的力量。

28AFB



一审|王海英

二审|姚其凤

三审|谈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