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第九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贵州省赛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落下帷幕。全省35所院校的48支精英团队,在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三个赛道上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5个,并评选出了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这场规模创历年新高的赛事,参赛选手从智能制造到非遗传承,从乡村振兴到智慧康养,以扎实的技艺和蓬勃的创造力,展现了贵州职业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丰硕成果。
量多质优 再创新高
“84所院校,337个项目!”不仅参赛规模创历年新高,48个脱颖而出晋级现场决赛的优质项目,也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智能制造、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迸发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动力与活力。

更为喜人的是,在项目质量上,许多参赛项目已获得专利授权或实现成果转化,体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例如,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选手参赛的“银花肥”项目,以金银花专用生物有机肥为核心产品,通过绿色缓释技术实现亩产提升57%;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选手的“榫呈新艺”项目,将传统榫卯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创了木、金、银等五种材质无缝锁合的先河。这些项目不仅技术含量高,更具备明确的市场应用前景,彰显了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本届大赛的规模和质量双突破,反映了贵州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赛事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各院校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意角逐 各展所长
比赛现场,各参赛团队通过“PPT展示+现场路演+答辩”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项目亮点。选手们精神饱满、沉着应战,用精准的数据分析、生动的案例展示和流畅的现场答辩,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智能制比拼中,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参赛选手的“生命方舟”项目,通过图形识别、姿态检测与无人机技术结合,构建了智能化水域溺水防控与救援系统;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参赛选手的“智械强驱”项目,研发了基于动能回收与人机协同的自适应仿生外骨骼机器人,适用于应急救援和工业搬运等高强度作业场景。这些项目不仅技术前沿,更体现了职教学子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
文化传承类项目中,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参赛选手的“山水间流动的音符”项目,聚焦国家级非遗“布依八音坐唱”的传承推广,通过数字化传播与文旅融合,打造了“线上云课堂+线下实训基地”的培育体系;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选手的“贵州村画”项目,以水城农民画为核心,构建了“土·潮·玩”三位一体的非遗品牌破圈模式,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乡村振兴板块同样亮点频出。普定县中等职业学校参赛选手的“黔味山蕨”项目,以贵州野生蕨菜全产业链开发为核心,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参赛选手的“乌蒙泉香茶”项目,将高原鲜茶与山泉水融合,打造健康便携式茶饮,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这些项目立足贵州实际,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展现了职教学子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
激发潜能 推动融合
大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更成为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各参赛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将项目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在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参赛选手的“冰锋前行”项目中,针对工业切割技术中的环保痛点,研发新型切割技术,已应用于医疗、环保等领域;而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参赛选手的“言出有方”项目,基于AI+AR技术开发言语康复评定与训练系统,为失语症患者提供数字化康复方案。
“学院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等措施,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连续多届承办此项赛事的高校,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了大批高水平新时代技能人才。

贵州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年精心培育,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激发青年创新潜能、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赛事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加速构建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的生态圈。
匠心筑梦 未来可期
“非常欣慰,证明多年努力是值得的!”在颁奖现场,一位颁奖领导感慨,这些获奖项目,不仅展现了学生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也折射出贵州省各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方面的积极成果。

参赛院校代表纷纷认为,本届大赛展现了贵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了新的动能。今后,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贵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正如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覃晓龙在开幕式上所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创业不是商业计划书上的空中楼阁。真正的创新,是扎根贵州大地解决真问题的智慧;真正的创业,是将‘脚下有力、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激情,转化为看得见的产品、摸得着的价值。”这场在遵义点燃的双创之火,必将照亮更多职教学子的前行之路,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